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十人去九宮格會議室故事|从未名湖到潮白河,他见证一座“新城”崛起_中国网

新华社天津2月28日电 题:从未名湖到潮白河,他见证一座“新城”崛起

新华社记者邵香云、白佳丽、王宁

这些年,王浩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早上有时间,他就会沿着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道路走走。一个又一个清晨过去,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阡陌间崛起一座“新城”。

坐落在天津市宝坻区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是北京与天津携手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点合作平台,也是中关村在京外的首个重资产投资项目。

生活在北京,工作在天津,从北京大学到天津宝坻挂职,10多年间,王浩见证着这里的成长,會議室出租也见证着京津双城间的产业协同之路。

一纸调令,从未名湖来到潮白河

走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管委会,道路宽阔整洁,无人驾驶小巴穿行而过,企业厂房各具特色,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沿着西环北路前行,一座外形酷似白色帆船的建筑映入眼帘。

“这是第一家签约落地的企业——合众汇能,是超级电容行业的专精特新企业,创始人来自清华大学的碳纳米材料实验室。”王浩介绍道,“那边是德国波森公司,从事汽车尾气净化系统设计生产,我们当时组建了21人对1人的专项工作服务群,拿出了最优方案,帮助企业实现了拿地即开工。”

行走在科技城,不时碰到迎面走来的企业负责人和员工,王浩自然地与他们打着招呼。这里的人,几乎都认识他。

时间回到2012年,一纸调令彻底改变了王浩的人生轨迹私密空間。彼时,王浩28岁,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当时,学校要选派一些青年教师到地方挂职,我的专业是世界历史,一直以来对农村的情况不太了解,特别想到基层看看,于是主动报了名。”随后,王浩被选派到天津市宝坻区挂职,担任区长助理。

尽管生在天津,王浩此前对宝坻并不熟悉。初到那天的情景,他仍记忆犹新:“开车下了高速进入宝坻城区时,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大片城中村時租空間,和此前的工作环境相比,反差很大。”

这种落差反而更激发了他深入基层的想法。之后,王浩主动申请驻村帮扶,担任宝坻区牛道口镇韭菜庄村第一书记,在产业帮扶方面,蹚出了不少新路子。

从阡陌到高地,大战略下的新探索

2013年,京津“双城记”的提出,拉开了京津合作大幕。由于熟悉中关村和北京的科创资源,王浩开始担任宝坻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负责与中关村对接合作事宜。

与记者的交谈中,王浩对两个时间点非常敏感。2013年11月,他现场见证了天津市宝坻区政府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签订框架协议,那一年,他的大女儿出生;2016年12月,各方商定了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开发建设模式,那一年他的二女儿出生。

在王浩看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既像自己的“第三个孩子”,又像自己的“爱人”,陪伴他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协同发展中心。新华時租會議社记者孙凡越 摄

一座“新城”的建设,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仅开发模式的探讨就有很多争论。王浩说,此前,北京中关村与各地合作,通常是输出品牌和园区经营理念,而宝坻方面想打造深度融合的利益共同体。

“拆迁的时候,我向村民们承诺,等科技城建成了,大家不用再种地了,可以到中关村来上班。所以当谈判遇到困难,我是最着急的,生怕没法向当地百姓交代。”王浩回忆道。

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各方终于达成一致,北京中关村与講座宝坻区政府共同出资成立天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园区运营开发,一大批项目陆续签约、开工、落地……

2019年起,王浩担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管委会主任,作为两地产业合作的探索者,他清楚地知道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我们也致力于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打造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平台和中关村科交流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基地。”王浩说。

一座科技新城的崛起,成功的秘诀何在?“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王浩脱口而出。他解释道,天时即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地利是宝坻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人和则是政企联动、跨区域协作的协作精神。

如今,一组数据显示着这里的发展成果——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一期4.19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二期5.2平方公里已经开建,累计注册各类市场主体1526家,其中2023年新增502家;累计完成实体签约项目150家,其中39个产业用地型项目,总投资额约176亿元,预计全部达产后年税收11亿元,可增加当地就业近万人。

从两地到双城,新故事仍在续写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王浩初到宝坻时的落差感也逐渐消失。他会利用节假日时间带着两个女儿到科技城参观,两个小姑娘也说“这里和北京越来越像”。

王浩的家人在北京,他每个周末回一次家,平日里因工作也会经常往返于京津之间。

“刚来宝坻时,有一次大雾天气高速封路,车开了6个小时才到北京,回来时已经半夜两三点。”王浩说,“现在高铁开通了,从宝坻站到北京站仅需40多分钟!”王浩深切地感受到,京津两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过去一年,天津通过市场化机制引进北京资源在津落地协同项目331个、总投资1832.5亿元;京津共绘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北京研发、天津制造”创新转化格局加快构建。

王浩(左二)与宝坻区法院就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等问题座谈。新华社记者孙凡越 摄

2023年7月,王浩任宝坻区副区长,兼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党工委书记。如今,王浩的工作状态是,一半时间在区政府处理分管事务,一半时间到科技城接待、服务企业,还要经常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去招商引资。

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刚从浙江温州招商回来。“这一趟,明显感觉到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知名度提升了。过去我们主要承接北京项目,现在一些长三角、珠三角的企业在选北方区域总部时会主动考虑与我们对接。”话语间,王浩很自豪,也更有干劲了。

谈到新一年的打算,王浩思路明确:“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优势,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继续做好‘北京研发、宝坻转化’的大文章,同时建好‘金融超市’‘科技成果超市’等服务平台,优化产业环境,完善配套设施。”

王浩办公室的书架上,有一本《奋斗者的故事》,记录了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从无到有的点点滴滴。尽管书中的细节已是烂熟于心,王浩还是会经常拿小樹屋起来翻看。他说:“记住来时路上的艰辛,才能更好地奔向未来。”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