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5月28日電(記者桑彤、曹檳、張曦)全新一代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即將運營,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工程總進度已超22%,CJ2000發動機為C929客機提供強大的國產動力九宮格……從地表到空天,上海的高質量發展正錨定“未來”這一關鍵詞,在相關產業中發展新質生產力。
上海外高橋海通汽車碼頭等待裝船運往澳大利亞的上汽MG品牌汽車(2023年7月9日攝,無人1對1教學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位于上海最北邊的寶山區羅涇鎮,有一座由上港集團打造的全新一代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5個月前剛“改頭換面”煥新歸來,預計7月將正式投入運營。
上海作為港口城市,正加速科技研發,通過提升裝備高端化、智能化程度,實現產業升級,向海“掘金”。
記者走進羅涇港區集裝箱碼頭,橋吊、軌道吊矗立碼頭,自動化無人集卡AIV運載著集裝箱在碼頭各處移交流動,幾乎看不到任何人員出現,這是當下最先進的自動化碼頭。
上港集團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秦濤介紹,這個新碼頭應用的是以全棧自主可控的網絡技術、控制技術、操作系統、計算芯片、存儲及數據庫系統等研發的新一代智能管控系統NEO-TOS,全面應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實現生產計劃、任務調度、交互控制的智能化運轉。
作為全球唯一能夠提供自動化碼頭全套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也加快推動傳統港機主業轉型升級,加大數1對1教學字化、智能化技術對傳統碼頭的賦能,提出包括硬件、軟件等在內的自動化碼頭一站式解決方案。
這是5月25日在上海長興島上的上海振華重工長興基地拍攝的岸邊集裝箱起重機(岸橋)。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上海振華重工長興分公司副總經理徐建中告訴記者,過去中國一些港口碼頭在電控、操作等系統上幾乎都要依賴進口。經過多年團隊自主研發,振華重工集裝箱碼頭生產實時一體化管控系統ZPMC-TOS目前可實現卸、裝、轉、運等所有環節的自動化工作,且已在洋山深水港等多個碼頭投入運行。
上海振華重工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王成表示,中國企業在自動化碼頭領域完成從跟跑歐美到領跑世界的嬗變。振華重工累計參與了國內外60余個自動化碼頭的建設,占據全球自動化、智能化碼頭總數的70%以上,掀起了全球集裝箱裝卸模式的革命。
提高科技競爭能力,關鍵一九宮格環是推動教育、科技、教學場地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近年來,上海正在用實踐“蹚”時租會議出一條以有組織科研推動校企聯合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的路徑。
在位于長興島的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長興海洋實驗室里,記者看到了“開拓一號”“開拓二號”“波浪補償棧橋”“遠海浮動島”……這些高端海洋裝備,全部由實驗室自主研發。
船舶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無人化產線可以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上海長興海洋實驗室團隊基于4臺自動化裝備和1套數字模型驅動的AI控制系統,建成小組立無人產線原型樣機。
上海長興海洋實驗室船舶數字孿生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研究員胡小鋒告訴記者,這條產線可以模擬智慧船廠小組立制造所需要的流程,按照企業的個性需求,對數字模型進行合理的調整后,盡快地投入生產。預計未來,單條無人化產線的年產量相當于110個工人的年產量,成本可降低60%以上。
這是5月24日在上海市閔行區拍攝的“大零號灣”管委會所在辦公樓。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除了上海長興海洋實驗室,毗鄰兩所985高校、對標世界一流科創高地的“大零號灣”也擁有堅實的產業基礎條件,形成了高端裝備、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四大產業引領的先進制造業體系。
上海是中國最早布局未來產業的城市之一,繼2022年發布行動方案后,2023年3月授牌張江、臨港和“大零號灣”為首批3個未來產業先導區。
走進位于上海市閔行區“大零號灣”的創新策源館,碳索一號衛星、風云三號G星氣象衛星、CJ2000發動機、液氧甲烷火箭和發動機等“星、船、艦、大飛機”模型集中展現在眼前。這些國內、國際領先的產品、技術均由來自“大零號灣”的科研院所和企業研發。
據介紹,中國第一顆商業碳監測衛星“碳索一號衛星”,搭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短波紅外高光譜大氣探測儀,幫助監管部門成功實現了地區節能減排的目標;全國首家取得全部準入資質的民營運載火箭企業藍箭航天,自主研制的朱雀二號遙二液氧甲烷運載火箭,是全球首個發射成功的液氧火箭,成為未來可重復使用運載器的最佳動力選擇。
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中國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構筑競爭新優勢的關鍵。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工程師葛東波表示,面向未來,上海將拓展產業體系的發展方向,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四個新賽道,前瞻布局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五大未來產業,努力打造高端制造業增長極,培育產業增長新動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