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作為沿海縣域,河北省樂亭縣近年來梯次推進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在輕度、中度鹽堿地帶,推廣種植耐鹽堿作物品種、發展綜合種養、提升土壤肥力,將低產田變成糧食主產區和蔬果產地;在重度鹽堿地帶,采用挖塘降水、以漁治堿技術,引導漁民開展池塘養殖、工廠化養殖,不斷拓展1對1教學多元化食物供給途徑。
建設“智慧大田”管理平臺,鹽堿地變成魚米倉
來到河北省樂亭縣古河鄉,映入眼簾的是兩塊大牌子——“鹽堿地水稻高效利用示范區”和“鹽堿地漁業綜合利用示范區”。
“田里種的是綠色稻米,蝦蟹藏在稻秧間……”園區硬件工程師段嚴嚴通過指揮室的大屏幕實時監測著8000畝水稻和稻田里蝦蟹的長勢。
鹽堿地上種水稻不是一件容易事。段嚴嚴道出一個數據:經過測算,稻田最低水位不能低于8厘米。“這是請唐山市農科院專家實地調研確定的合理水位線,能保持淡水充足、減輕鹽堿化程度,還能維持水稻和蝦蟹的正常生長。”他說,眼下正值高溫天氣,稻田里蒸發量大,必須及時補水。
點開園區的“智慧大田”管理平臺,實時顯示著水位、水質、氣象、蟲情、苗情和土壤監測等數據。段嚴嚴指著屏幕上的水滴形圖標介紹,綠色的水滴圖標代表水位正常,紅色則預警缺水。這些信息來自分布在田間的水位傳感器,低于設置水位就發出預警,遠程控制閘門開關,汩汩水流從田間水泵自動抽出,實現稻田補水。
九宮格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富元粳3號、天隆粳優619、津原U99……耐鹽堿水稻如巨大的綠毯鋪展田間。沿著田埂行走,正值孕穗期的水稻郁郁蔥蔥,高度已達小腿,入住稻田的蟹苗穿梭在稻秧間。很難想象,眼前這片沃土良田,多年前還是撂荒的鹽堿灘。
“看似普通的稻田,實際上暗藏玄機:稻田底下埋有水管,上層灌溉,下層排鹽。”園區負責人魏明朝介紹,通過稻田整治、進排水渠修建以及田塘連接工程的改造,構建起溝渠(魚)—稻田(蟹、小龍蝦)—水稻的復合種養降鹽排堿的生態循環系統,助力科學高效修復鹽堿地土壤肥力。
改土增糧,耐鹽堿作物長起來。記者發現稻田溝渠旁的邊邊角角,都見縫插針地種上了油葵。
稻田四周,一圈白色的“塑料圍墻”很是醒目。“這片都是蟹稻田,塑料光滑,能防止螃蟹逃竄。”魏明朝說,從插完秧開始,蟹苗、蝦苗等就撒到稻田里,草籽、微生物都是螃蟹、蝦、魚的天然餌料。稻蟹共養,不打農藥,綠色種植的蟹田米,一斤能賣到10元。
“綜合種養讓鹽堿灘變成魚米倉。”魏明朝說,去年秋收,一畝地能收水稻1400斤,扣蟹110斤。今年園區拓寬發展思路,增加綜合種養品種,做了中華鱉、青龍蝦、羅氏蝦的稻田種養實驗,渠道里還投放了草魚、鯉魚、羅非魚、黃辣丁等。
尹鄭劉村農民鄭愛猛就是古河鄉鹽堿地綜合利用的受益者。“以前種普通稻種,畝產只有幾百斤,現在種耐鹽堿新品種,一畝地能打1400斤。今年種了100畝地,按一畝地掙400元算,能有4萬多元純收入。”鄭愛猛還在園區當農機手,一年還有6萬多元的工資收入。
數據是有力的見證:不到兩年的時間,園時租會議區鹽堿地的含鹽量已從3.5‰降至1‰左右,鹽堿程度由中度轉化為輕度。去年秋天,園區喜獲雙豐收,水稻產量100余萬公斤,稻蟹養殖綜合效益400余萬元。
在樂亭縣,鹽堿地種植水稻達6.4萬畝,發展稻漁綜合種養2000畝。日前發布的《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報告(2024)》提出,稻漁綜合種養的發展有力促進了撂荒地、鹽堿地、低洼田、冬閑田等資源的開發利用。河北、吉林、內蒙古、山東等省份積極探索發展鹽堿地稻漁綜合種養,以漁降鹽治堿效果顯著,既發展了稻漁綜合種養,又促進了耕地后備資源開發。
系統治理綜合施策,打造更多“潛在糧倉”
樂亭縣近1/3的鄉鎮瀕臨渤海,近5萬農業人口生活在鹽堿地帶。根據河北省鹽堿地最新專項調查數據,樂亭縣鹽堿地總面積13.73萬畝,約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17%。
樂亭縣農業技術研發推廣中心主任馬合軍用電腦打開一幅三維地圖介紹,“紫色方塊標注的鹽堿地塊分布走向與海岸線基本平行,呈帶狀分布。最近的地塊距離海水僅有2公里,遠的不足15公里。”
說起鹽堿地治理改良,今年58歲的王會友印象深刻:“鹽堿地風沙狂,只長野草不打糧。老家小撈魚莊村過去全是大片白花花的鹽堿地。”王會友記得,年輕時候村里剛時興種水稻,一年忙活下來一畝地也就收500斤左右。為了治理鹽堿地,鄉親們一起排澇治堿,挖溝渠修臺田、種植綠肥作物、引水灌溉,地力慢慢提升。
鹽堿地治理改良是系統工程,必須算大賬、算綜合賬。
“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治鹽堿,先要過水源關。
水是農業的命脈,也是當地治理鹽堿地的突破口。記者走訪樂亭縣沿海4個鄉鎮,這里開發利用的鹽堿地附近多有淡水資源。
“以前,抽地下水,井越打越深,容易造成海水倒灌。現在用灤河水,開展水源置換,井水澆地轉換為河水澆地,水量充沛,能灌能排,泡田壓鹽瀝堿,對鹽堿地治理發揮積極作用。”樂亭縣水利局副局長王軍說,縣里疏浚干、支、毛渠,河流水經過各級溝渠流到了田里。目前,樂亭南部沿海地區稻田已全部實現地表水灌溉。
“現在,水渠修好了,河水暢通了,水稻澆水更方便了。”古河鄉大撈魚莊村民胡德存對新修的水渠贊不絕口,“地表水水溫高,有大量微生物,這個水比井水澆灌的稻田每畝增產10%左右,口感也好不少!”
要想打好糧食,“醫治”土壤是關鍵。
近年來,樂亭縣通過秸稈還田、生物改良、培肥提質等手段提高土壤質量,鹽堿地成為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耕地鹽堿化土壤改良項目區,位于姜各莊鎮的五中莊、東南莊等6個村,建設規模1萬畝,經過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區土壤全鹽含量降低20%,土壤有機質提升2%—3%,作物畝產提高10%以上,新增糧食產量450噸以上。樂亭縣2023年糧食總產量5.2億斤。
改種適地,打造“種業芯片”。河北省在樂亭縣建立2000畝中試示范基地,津原89、天隆粳優619、濱稻8號等優質耐鹽品種落戶樂亭。根據規劃,今年樂亭縣耐鹽水稻面積將達到5.7萬畝以上。
樂亭縣農業農村局會同唐山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團隊探索出了濱海鹽堿地利用的“鮮食豌豆+水稻”輪作模式,利用鹽堿水稻種植區的春閑田增加一茬豌豆種植,平均畝產1500公斤,可實現純收益400元以上。
“我們把鹽堿地作為重要耕地資源,堅持‘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經過多年持續不斷的綜合改良,土壤鹽堿化程度總體呈現減輕趨勢。”樂亭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段建波說,從只能種耐鹽堿作物,到有玉米、小麥、大豆等多種作物選擇,鄉親們的種糧積極性更高了。
改良好的輕度鹽堿耕地適合種什么?“中度鹽堿地,種稻米、高粱等耐鹽堿作物,或者發展稻蟹綜合種養;改良好的輕度鹽堿地,種玉米、小麥等大田作物。”樂亭縣原野水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福生說。
尹莊子村村民高懷江告訴記者,經多年改良,大部分鹽堿地已能夠正常種植玉米等作物,“跟一般大田沒啥差別”。隨著土壤鹽堿程度轉輕,鄉親們從種水稻轉為種玉米、菜花。“菜花、玉米生長周期短,一年兩茬,畝均收益達4000元。”高懷江說。
姜各莊鎮第二節村的高粱種植基地,微風吹拂下,挺拔的高粱在陽光下搖曳。農戶張鳳光介紹,種植的品種是紅纓子糯高粱,品種抗堿能力強,是有機加工原料,市場價格較高。近年來,樂亭縣盤活鹽堿地資源,積極推廣高粱種植,采取“訂單種植、合同收購”,全力打造高粱產業,提升綜合效益。目前全縣高粱種植面積達1000畝左右。
鹽堿灘涂成了海鮮帶,“藍色糧倉”豐富餐桌
樂亭縣擁有124.9公里海岸線和42萬畝灘涂,向鹽堿地要食物潛力巨大。“海濱鹽堿度高、返鹽堿現象嚴重區域,是天然的‘海水魚塘’海鮮帶。”縣水產中心副主任劉衛濱介紹,截至目前,全縣累計開發鹽堿灘涂面積6.5萬余畝,工廠化水產養殖面積約40萬平方米,主要養殖海參、扇貝、對蝦、多寶魚等。樂亭海參、樂亭扇貝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來到姜各莊鎮老米溝的一處海參養殖基地,由鹽堿地改造而成的池塘邊上,海生海水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霍興隆正領著技術員查看海參生長情況。“樂亭海域水質優良、氣候適宜,灘涂含有大量時租硅藻等天然餌料,是海參養殖的理想場地。公司每年產出海參苗10萬余斤時租空間、成品海參30余萬斤。”霍興九宮格隆說,今年發展“海參+對蝦”立體養殖,進一步提升了養殖收益。
海還是那片海,“靠海吃海”的方式變了。樂亭縣有序引導沿海漁民多途徑就業,不少漁民從“捕撈”向“養殖”轉型。霍興隆介紹,通過科學技術,池塘兩頭有閘門控制,按照潮漲、潮落的自然規律將水引入、排出養殖池塘,實現海水的循環利用。
鹽堿灘上撈海參成了樂亭的特色富民產業。目前全縣海參新品良種覆蓋率達70%以上,年產鮮活海參、半成品海參、成品海參近6500噸,全產業鏈產值近10億元,從業人員約3.8萬余人,成為一項特色產業。
“海1對1教學參一年收獲兩季,集中上市銷售壓力不小,再加上加工標準化程度較低,大部分銷售以鮮活海參為主。”霍興隆說。為了讓樂亭海參連通消費者餐桌,在保障產品質量的同時,發展和打造“佛手島”“樂參堂”“冀參源”等品牌,取得積極成效。
一臺筆記本電腦、一部手機,養殖戶劉用江通過網店和直播帶貨,把姜各莊鎮的海參銷向更遠的地方。“客戶對我們的產品評價很高。”劉用江的海參已通過網絡賣到北京、天津的餐飲機構,也銷往國內其他市場。
劉衛濱介紹,縣里努力打造“育苗—養殖—加工—銷售”一條龍海參產業鏈,在海參苗種繁育方面引進優質高效苗種,在銷售方面打開南方銷售市場,開展海參產業加工,海參成品有凍干、鹽干、淡干和即食等類型。為延伸產業鏈條,樂亭縣積極引進精深加工企業,努力開發海參膠囊、海參口服液、液體海參等高附加值產品,有效提升海參產業發展水平。
發佈留言